5月13日結束的中國嘉德春拍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夜場,黃宇興的《千里江山圖(一組4件)》經過場內和電話委托買家28次的激烈競價,最后以3680萬元的成交價被場內買家競得。他的這幅作品創作歷時5年,是他花費時間最多、也是尺幅最大的作品。位列其個人拍賣紀錄第二(僅次于2021年《七寶松圖》的6483萬港元),鞏固其“70后最貴藝術家”地位。縱觀近五年來,黃宇興的作品均價年增長率達37%,是最受市場追捧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是18歲時創作的青綠山水畫巨制,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被譽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此畫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以絹本設色長卷形式呈現,融合了北宋山水畫的技法精髓與人文理想,展現了江南山水的壯麗與細膩。畫卷采用全景式構圖,將連綿的群山、浩渺的江河、錯落的村落與人物活動巧妙布局,形成“咫尺千里”的視覺效果。《千里江山圖》集隋唐青綠技法之大成,開創了宋代院體山水的新風格,對后世影響深遠。其礦物顏料的使用使色彩千年不褪,成為研究宋代繪畫、地理與人文的珍貴史料。此畫不僅是中國山水畫的巔峰之作,更以少年天才的絕筆,凝聚了北宋的審美理想與技藝精華,成為跨越千年的藝術瑰寶。
《千里江山圖》不斷被后人模仿,張大千在1948年模仿的立軸作品《仿千里江山圖》,在香港蘇富比2022年春拍上,最終是以3.2億港元落槌,加傭金以3.70495億港元成交,創張大千拍賣最高價紀錄。
黃宇興的《千里江山圖》也并非對北宋王希孟同名巨作的簡單復刻,而是一場跨越千年的藝術對話。
近100年里只展出過4次的《千里江山圖》,2017年在故宮博物院再次展出原作時引發轟動,黃宇興在故宮目睹王希孟原作后,耗時五年完成這件長24米、由四聯巨幅丙烯畫組成的作品,以熒光色重構傳統青綠山水,將文人書齋中的“移步換景”轉化為公共空間的“沉浸式宇宙劇場”。
黃宇興的創作核心在于“傳統基因的當代轉譯”。他坦言:“我的山水夢源自中國文脈,但必須與當下的視覺經驗共振。”這種理念體現為三重突破:
時空解構:將北宋全景山水拆解為“四季時空切片”——春晝、夏夜、秋晨、冬暮,每幅畫對應不同光色氛圍,暗合道家“四時輪轉”的宇宙觀。
材料實驗:選用丙烯顏料疊加熒光色,通過工業化的冷感色彩模擬天體光譜,使畫面產生類似霓虹燈的未來感,與傳統礦物顏料的溫潤形成張力。
觀演關系:24米超長尺幅打破卷軸畫的私密觀看方式,要求觀眾在環形展廳中游走,身體介入完成對“山水劇場”的體驗。
這種創作理念根植于他對東西方藝術史的深刻理解。中央美院壁畫系訓練賦予他駕馭宏大敘事的技藝,而多次西藏之行則深化了對自然神性的感知。正如策展人魯明軍所言:“他的熒光色山水是科技時代的《林泉高致》,用賽博格美學重寫郭熙的構圖法則。”
在當代藝術場域中,黃宇興的獨特價值在于構建了“第三種山水”——既非完全西方抽象,亦非傳統文人畫復刻,而是以科技時代的視覺語法重構東方美學內核。
正如藝評家尤永所言:“黃宇興的《千里江山圖》是北宋山水DNA的基因編輯產物——保留傳統山水的結構密碼,卻植入熒光蛋白標記,使其在當代視覺生態中發出突變的光芒。”這種突變不僅成就了個人藝術神話,更預示著中國當代繪畫從“西方追隨者”轉向“文明對話者”的可能路徑。在元宇宙與AI藝術崛起的當下,黃宇興的實踐證明:傳統從未消亡,它只是等待被重新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