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5-17 20:53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老盈盈
5月17日,中國進出口銀行原董事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胡曉煉在“202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表示,在特朗普政府濫施關稅的背景下,國際貿易體系、投資體系的格局可能會出現一些新的變化,這種“再平衡”的過程也將會引導國際貨幣體系朝著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方向發展。
首先,國際貿易、投資中的成本效益會再平衡,“全球南方”國家、新興市場國家的機會會增加。最初,貿易、投資考慮的是成本效益問題,過去成本比較簡單,就是人力、土地、資源這些傳統要素,后來又加入了創新、制度、綠色等新的發展要素。最近這一兩年,地緣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也都加入了貿易、投資的考量中。在這個過程里,企業家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能夠通過有效的布局實現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
在胡曉煉看來,在國際貿易、投資中的成本效益再平衡的過程中,制造業回流美國的難度很大。因為在一般的加工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上,美國的競爭力并不夠強大,另外,政策的不確定性也對貿易和投資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制造業流向的首選并不是美國,而是成本更有利、關稅更低的地方。這個地方恰恰是現在的“全球南方”國家、新興市場國家,這些國家有更多吸引貿易和投資的機會。
其次,全球貿易的再平衡會引起主要經濟體內部經濟結構的深刻調整。胡曉煉認為,過去幾十年,全球化快速發展,許多國家通過全球化推動了經濟高速增長,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貿易不平衡的問題,引發了世界的廣泛關注。在世界三大經濟體中,從2017年至2024年,美國貿易逆差增幅超過50%,歐盟貿易順差增長超過400%,中國的貿易順差也有所擴大。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通過外部因素希望別的國家調整來實現自身的平衡,還是把主要的關注點放在自身上,通過推動國內經濟調整,使得儲蓄、消費、進出口、投資等方面變得更為協調?胡曉煉認為,從歷史經驗來看,一個國家只有在自身內部經濟結構更均衡地發展的情況下,貿易不平衡的問題才能夠得到有效解決。
第三,再平衡過程將會引導國際貨幣體系朝著更加多元和包容的方向發展。胡曉煉表示,過去這些年,世界上主要的國際貨幣是美元、歐元等幾個大型經濟體貨幣,其中美元作用更加突出,然而美元“一支獨大”的局面又產生了一些問題,可能會導致國際貨幣體系發生進一步的改變。
胡曉煉認為,這種改變可能會從三個方向推進:
一是會有更多的貨幣加入國際貨幣行列。胡曉煉表示,新興市場國家貨幣之間的清算現在越來越普遍,大宗商品的定價交易也出現了有其他貨幣參與的情況。東盟“10+3”機制里,清邁倡議的多邊化也涉及使用新興市場貨幣參與出資,說明貨幣除了為貿易、投資服務以外,也將會為金融穩定服務;
二是加密數字貨幣在服務跨境貿易、投資方面將會有更多的探索,未來是否會成為服務跨境貿易、投資的公共產品,值得高度關注;
三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特別提款權(SDR)功能是否會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