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由普益標準主辦,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提供學術支持的“第十三屆普益標準財富論壇”在成都圓滿落幕。
信銀理財總裁董文賾在發表“擁抱變革 向新求質——共赴銀行理財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主題演講中,以“新挑戰、新趨勢、新未來”為核心分享行業思考。當前行業面臨兩大新挑戰:一是金融大周期加速演進,低利率時代漸行漸近;二是客戶多元化需求增長,投顧服務能力尚欠缺。基于客戶偏好、投研能力及牌照優勢,董文賾提出銀行理財將成為“固收產品的主要供給者”和“含權產品的重要供給者”,既要鞏固低波穩健產品優勢,也要積極布局固收+及含權產品,滿足客戶多元化投資需求。在新未來層面,一是立足客戶需求,夯實高質量發展新起點;二是鍛造“四維九度”投研體系,搭建高質量發展新支撐;三是貫通“六位一體”,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機制;四是著眼數智賦能,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五是踐行“國之大者”,從產品、資產兩端推動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與民生需求,引領高質量發展新方向。
以下為信銀理財總裁董文賾發言實錄:
立足銀行理財行業,結合中信理財的實踐,用“新挑戰、新趨勢、新未來”三個關鍵詞談談對銀行理財高質量發展的一些思考。
一、資管新規后的銀行理財
資管新規后我國資管行業平穩發展,各類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優勢互補,形成了由銀行理財、公募基金、保險資管、信托、券商資管、私募機構等多條子賽道構成的大資管行業發展格局,進入穩步發展、有序競爭的新階段。截至2024年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為29.95萬億,也一度突破30萬億,復合年增長率5%,呈現出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與此同時,銀行理財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助推實體經濟發展,助力居民財富保值增值,2024年,銀行理財產品通過多元資產投資,為實體經濟注入約21萬億元資金。各家理財公司緊跟國家戰略部署,爭當金融“五篇大文章”實干標兵,以實際行動助力共同富裕。
二、銀行理財的新挑戰
(一)金融大周期加速演進,低利率時代漸行漸近
金融行業逐步走向“低利率”時代,與資產荒形成疊加,固定收益類理財收益下行成為趨勢,對銀行理財的經營管理形成較大挑戰。
當前,貫徹“理財資金入市”,漸進式布局含權類產品已成為銀行理財行業共識。在穩住固收投資根基的基礎上,銀行理財必然要加速培育第二增長曲線,推動多資產多策略組合投研體系加快建立。
(二)客戶多元化需求增長,投顧服務能力尚欠缺
隨著居民財富不斷積累,投資者財富管理需求呈現出多元化、差異化的特征,資管行業競爭格局日益激烈,近年來公募基金規模超過了銀行理財,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居民多元化投資需求,不進則退是市場永遠不變的法則。目前,理財公司產品同質化問題突出,財富管理時代“以客戶為中心”的投資服務能力較為欠缺,亟待從“牌照競爭”向“能力競爭”轉變,以“多資產多策略組合投資+投資顧問服務全程陪伴”雙輪驅動實現差異化發展。
三、銀行理財的新趨勢
(一)固收產品的主要供給者
客戶偏好層面,銀行理財是客戶從存款轉向資管產品的?“第一站”,理財公司積極響應大眾客戶穩健理財需求,產品發行類型以低風險、低波動為主。投研能力層面,母行資源稟賦為銀行理財在固定收益投資上構建了“護城河”,理財公司通過信用風險挖掘、另類資產創設,已逐步具備了固收多資產組合管理能力。渠道布局層面,一是以母行渠道為主導,大多數理財公司在母行渠道產品代銷率超70%;二是以行外渠道為增長極,行外代銷拓展呈積極態勢、規模穩步提升。牌照屬性層面,銀行理財在資產投放上具備一定的牌照優勢,具有全品類資產配置平臺屬性。其中,信用風險管理能力方面的優勢,成為銀行理財差異化發展特色之一。
(二)含權產品的重要供給者
理財機構相繼推出各類“固收+”理財產品,以固收類資產打底,配合小倉位權益、商品及衍生品等風險資產,實現更加多元化的資產配置結構,打造特色化和差異化的產品線。
四、銀行理財的新未來
(一)立足客戶需求,夯實高質量發展新起點
以客戶為中心,守護居民財富保值增值是銀行理財的起點,也是終點,更是踐行人民性的應有之義。立足客戶需求,主打低波穩健產品,鞏固壯大第一增長曲線;積極布局固收+混合類等含權產品,加速培育第二增長曲線。
以“客戶滿意度(獲得感)=投資收益/客戶預期”為核心公式,資產管理端,通過多資產多策略組合投資,降低相關性、控制極端化、有效增厚收益,高標準發行含權產品和固收+產品。財富管理端,對于固收+等復雜產品,做好產品全生命周期陪伴,打造投資顧問服務模式,構建四階段陪伴體系:產品創設階段,精準把握渠道和客戶訴求,嚴把產品創設關、優選產品策略;產品運營階段,精細化開展產品質量監測,根據市場形勢變化和交易策略特征輸出投研內容;產品波動階段,第一時間輸出產品全面分析報告,借助線下代銷渠道理財經理隊伍力量觸達客戶;產品重檢階段,通過對過往產品的全流程運營復盤,為后續產品創設提供參考。
(二)鍛造投研體系,搭建高質量發展新支撐
固收投資交易:強化利率研究,動態捕捉交易機會,靈活運用擇時和擇券策略,有效提升投資交易的收益貢獻。
標類資產配置:結合利率趨勢以及流動性變化,緊盯標類資產配置目標,推動提高信用債的投資效率。
非標資產配置:優化非標資產結構,提升優質產業類非標占比,進一步鞏固優勢地位。
多策略、權益類資產投資:積極貫徹“理財資金入市”要求,形成多策略及權益投研體系建設方案。
(三)貫通“六位一體”,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機制
洞察客戶需求:深入了解客戶需求,關注市場趨勢,圍繞客戶偏好布局產品,確保產品符合市場和投資者的偏好。
深化渠道合作:深化母行渠道合作,拓展行外渠道合作,及時響應代銷渠道訴求。
優化產品布局:按月提前計劃、月中及時重檢、持續跟蹤,確保產品擺布的有效性。
保障資產供給:資產供給全力服務產品配置需求,增強投資組合的多樣性和收益穩定性。
提升投研效能:投資條線積極發行渠道適配產品,投研體系賦能產品業績提升。
守牢風險底線:風險、合規、消保管理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壓實各業務鏈條的職責邊界。
(四)著眼數智賦能,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通過信息化和數字化手段進行深度賦能,打造數智化中臺,提出“服務投顧化、生產平臺化、交互數智化、布局中臺化、創新場景化”的發展思路,旨在構建高效、智能的營銷體系。
為積極響應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號召,信銀理財全面啟動“AI+”三年行動計劃。以“技術賦能、場景落地、生態共建”為工作主線,將AI技術聚焦在“投研、投資、風控、交易、營銷”和“智慧辦公”的“5+1”場景。同時,理財公司屬于強監管行業,推進AI+要兼顧業務賦能、風險可控、客戶信賴與社會價值。
(五)踐行“國之大者”,引領高質量發展新方向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金融“五篇大文章”,為銀行理財轉型創新指引了新方向。為踐行“國之大者”,信銀理財從產品、資產兩端,推動金融資源服務實體經濟與民生需求,引領高質量發展新方向。產品端,創新研發科創、ESG、慈善、養老等主題產品,推動“五篇大文章”戰略主題產品全覆蓋。資產端,聚焦科技、綠色、普惠等戰略方向,設置資產投放支持實體經濟整體增長目標。
其中,普惠金融方面,錨定“百億規模、千萬捐贈”目標,持續做深“慈善理財”,打響“溫暖童行”慈善品牌,為公益慈善事業貢獻銀行理財力量。數字金融方面,明確數字化轉型重點項目,推進人工智能賦能辦公、業務等應用場景,走好數字化轉型發展之路。
站在銀行理財規模30萬億元的關口,既振奮于自身的發展壯大,又深感向新求質的使命更加厚重,相信在同業伙伴的共同努力下,在數字賦能的加持下,通過“資產管理+財富管理”雙輪驅動,銀行理財行業能夠實現從第一增長曲線到第二增長曲線的能力撐竿跳,走出內卷式競爭,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