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率下行與政策調整的雙重驅動下,中國保險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變革。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普通型人身險預定利率研究值已降至2.13%,逼近監管現行2.5%的上限閾值,行業預計最早將于三季度邁入“2%時代”。與此同時,政策層面持續釋放利好,國家五部門近期聯合發文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跨境保險產品創新,為行業開辟新增長空間。
??預定利率逼近歷史低點 保險產品加速轉型??
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2025年一季度數據,普通型人身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較上季度下降21個基點至2.13%,與現行監管上限差距擴大至37個基點。若二季度延續下行趨勢,預定利率上限或于三季度下調至2.0%-2.25%,成為近十年來最低水平。
利率調整直接影響保險產品競爭力。以增額終身壽險為例,若預定利率從2.5%降至2.25%,30年期保單現金價值將縮水8%-10%,削弱其與銀行理財等競品的收益優勢。對此,頭部險企已加速產品結構調整,太保、平安等公司推出“保底2.0%+浮動分紅”的萬能險及分紅險產品,通過收益共享機制平衡客戶與險企風險。
??政策助力跨境保險產品創新 大灣區成試點前沿??
政策紅利為行業注入新動能。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五部門聯合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的意見》明確,支持粵港澳保險機構聯合開發跨境商業醫療險、年金險及車險產品,推動大灣區保險服務便利化。
目前,廣州南沙已率先試點跨境車險“一單保兩地”模式,解決雙牌車輛重復投保難題。在醫療險領域,眾安保險等機構正探索銜接大灣區醫保政策的補充商業險,覆蓋跨境診療費用直付服務。政策還鼓勵引入港澳機構國際經驗,如友邦香港與內地險企合作設計跨境養老社區對接的年金產品。
隨著大灣區跨境人口流動規模突破5000萬人次/年,市場對高效理賠、健康管理等服務的需求持續攀升。行業預計,未來三年跨境保險市場規模或突破200億元,數字化平臺建設及跨境數據互通將成為險企競爭關鍵。
來源:本網綜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