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5-20 19:16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陳姍
一邊是新產品加速發行,一邊是老產品規模“迷你化”,外商獨資公募旗下債券型基金產品線正面臨尷尬處境。
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9日,全市場債基數量已超3800只,總規模突破10.1萬億元。然而,外商獨資公募在該領域的布局仍顯單薄——此類公募旗下的73只債基合計規模僅約1179億元,占全市場比重約1.17%,近30%的產品規模不足2億元。
5月15日,富達中債0-2年政金債基金發布公告稱,截至5月13日,該基金已連續3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可能出現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情形。記者注意到,該產品成立僅8個月便遭遇巨額贖回,成立初規模約24億元,至今年一季度末時降至0.3億元。
富達基金旗下債券型基金瀕臨清盤,折射出外商獨資公募在債基領域的發展困境。近一兩年來,急于擴充規模的外商獨資公募紛紛轉戰布局債券型基金,但從規模和業績來看,水土不服現象明顯。
華東某公募基金從業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雖然外商獨資公募希望通過發行債基來擴大規模,以滿足機構白名單的準入要求,但在當前債基產品同質化嚴重的市場環境下,這些機構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他們在渠道資源方面處于相對劣勢;另一方面,出于風控考慮,其在債券品種選擇上往往更為審慎。這些因素導致其債基產品普遍呈現規模偏小、收益競爭力不足的情況。”
從加速布局到規模之困
2024年以來,債券型基金成為外商獨資公募布局重點。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19日,富達、貝萊德、路博邁、施羅德、安聯等8家外商獨資公募旗下正在運行的債券型基金共計73只(按照初始份額統計,下同),其中24只成立于近一年。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貝萊德近一年成立了5只債券型基金,覆蓋中長期純債、二級債基與被動指數型債基等多個細分品類;宏利、路博邁、摩根一年內均有4只債券型基金成立,富達、摩根士丹利、施羅德也成立了2只;安聯基金于今年3月發行了旗下第一只債券型基金——安聯安裕債券;此外,聯博基金首只債券型基金聯博匯利債券基金也于5月12日啟動發行。
加速布局之下,施羅德添源純債、宏利悅利利率債、宏利同業存單指數7天持有、摩根共同分類目錄綠色等多只債券型基金首發即為爆款,發行成立規模均在50億元—60億元。
不過,從既往數據來看,外商獨資公募旗下不少債基雖在首募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之后的持營過程中并未守住規模。
以富達中債0-2年政金債為例,該產品成立于2024年9月,由公司固定收益部副總監成皓和固定收益研究副總監肖穎共管,首募規模達24億元。在初始運行的三個多月中,該基金便遭遇巨額贖回,年末基金資產凈值規模驟降至4.05億元。截至今年5月13日,該基金資產凈值已連續30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可能出現觸發《基金合同》終止的情形。
截至目前,富達基金旗下共有債券型基金4只,規模合計僅34.11億元。其中除了富達中債0-2年政金債基金規模“迷你”之外,另一只名為富達90天持有基金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規模也不足5000萬元。
整體來看,富達基金旗下債券型基金規模呈現縮水之勢。2023年11月,富達基金發行首只債券型基金——富達裕達純債,彼時認購金額合計達50億元,打響了該機構布局債基的第一槍。不過,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富達裕達純債最新規模降至14.58億元,縮水七成之多。此外,該公募旗下規模最大的富達中債0-5年政策性金融債的最新規模為18.81億元,相較去年12月成立時近33億元的規模已銳減超四成。
債基總規模超300億元的摩根基金也同樣面臨債基縮水的困境。4月4日,摩根瑞享純債發布基金資產凈值連續45個工作日低于5000萬元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公告,值得注意的是,該基金2022年10月成立時規模達42億元。2024年12月,摩根基金旗下摩根共同分類目錄綠色債券基金以近60億元的首發募集規模提前結束募集,成為“爆款”基金,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該產品規模已降至44億元。另有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摩根基金旗下摩根瑞益純債、摩根強化回報、摩根雙債增利等債券型基金規模已低于2億元,而這些產品發行成立時的規模均超過15億元。
據記者梳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外商獨資公募旗下債券型基金中,接近三成數量的基金規模低于2億元,其中,施羅德添益、貝萊德安裕90天持有、宏利鑫享90天持有、大摩同業存單指數7天持有等多只產品僅成立半年左右就走向“迷你化”。
排排網財富公募產品運營曾方芳向經濟觀察報表示,外商獨資公募債券型基金規模發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市場適應性方面,外商獨資基金在中國市場的本土化進程面臨顯著挑戰,難以充分契合本土投資者的需求特點和市場環境特征。其次,行業競爭態勢日趨激烈,債券型基金市場同質化現象較為突出,進一步加劇了發展壓力。此外,部分外商獨資基金在產品創新和投資策略方面可能存在不足,未能有效滿足市場差異化需求,同時外商獨資公募可能有其他因素影響導致出現過度依賴機構客戶的情況,也制約了規模擴張。
業績相對欠佳
外資公募債券型基金守不住規模,或也受業績拖累。
Wind 數據顯示,截至5月19日,全市場3800余只債券型基金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率為0.63%,而外商獨資公募旗下約73只債券型基金同期平均收益率僅0.47%,跑輸全市場債券型基金的平均值。其中,包括富達中債0-2年政金債在內的12只產品年內錄得負收益。
大摩安盈穩固六個月持有A以年內3.48%的收益表現最佳,但與全市場債券型基金表現最好的華商豐利增強定開A所斬獲的13.81%年內收益相比,仍相差了十個百分點。另據Wind統計,外商獨資公募旗下債券型基金中,有31只債券型基金自成立以來未跑贏業績比較基準,占比超過4成。
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與全市場多只債券型基金年內虧損超5%相比,外商獨資公募旗下債券型基金年內虧損最多的也僅為1%,風險相對更為可控。
就收益表現而言,曾方芳向記者表示,外商獨資公募債券型基金收益率相對較低的主要成因在于其風險偏好較為審慎。具體表現為投資組合更傾向于配置短久期、高信用等級的債券品種,這種求穩的策略雖然有效控制了風險敞口,但也在客觀上制約了潛在收益空間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受今年一季度債市劇烈波動影響,債券型基金規模整體出現收縮,尤其是純債基金的渠道優勢反而使其加速凈贖回。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債券型基金的規模約為10.07萬億元,相比2024年末減少了近482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