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5-20 23:06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銳
中美經貿高層會談近期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并在關稅政策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自此,中美貿易局勢被視作進入一個緩和階段,但后續談判的不確定性亦持續受到社會各界關注。
5月19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歐江波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表示,從當前中美經貿各自的優勢來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生產基地,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高性價比產品,具備一定的賣方壟斷優勢;美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具有一定的買方壟斷優勢。
“從短期來看,當下的中美經貿博弈,可以簡化為一個具有賣方壟斷優勢的賣家和一個具有買方壟斷優勢的買家之間的博弈。”歐江波說。
他認為,由于美國方面商家難以在短期內找到完全替代中國供應商的解決方案,“輕則買到貴價的產品、物價上漲,重則買不到產品、商品缺貨,且大部分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是與普通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終端消費品,民眾是非常有感的”,這會給美方帶來較大社會壓力,因此中方在短期博弈中的優勢更為明顯。
在他看來,這種態勢在未來1至2年內都難以根本性改變。因此,對外貿企業而言,未來1至2年美國市場反而是相對樂觀的。
歐江波同時表示,上述博弈模型還可以用來分析中美經貿博弈的中長期走勢。從中長期看,美方會不斷尋找替代中國產品的方案,包括來自本土的生產者、其他國家的生產者;中方也會不斷尋找美國的替代市場,將以往供應美方的貨物分散到國內市場或者其他國家市場。“雙方都會竭力維持自身的相對壟斷優勢、竭力削弱對方的相對壟斷優勢,共同決定最終的博弈結果”。
“中長期博弈結果目前還難以判斷,不僅要看經貿形勢變化,還可能涉及到全球貨幣、技術、治理乃至軍事等更多方面的復雜問題。”歐江波說,在此背景下,對中美雙方未來局勢感到“不確定”,也就成為目前較為普遍的企業情緒。
歐江波認為,中美貿易戰爆發并不是象特朗普這樣的政客意氣用事、胡作非為,其根本原因是全球經貿基本矛盾激化,特別是大國內部經濟矛盾和大國之間經貿矛盾激化的結果,具有客觀必然性。
“雖然中美貿易戰本身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中美貿易戰會持續較長時間,外貿企業必須要意識到當下面臨的挑戰、競爭將會是長期的,需要從長計議,打持久戰。”他說。
歐江波同時建議,因應上述國內外市場的形勢變化,企業需要在短暫的窗口期做三方面的調整優化:
其一,要平衡美國市場和非美市場、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關系,分散風險進行市場布局;
其二,市場不斷動態變化將倒逼企業重新審視貿易、生產、供應鏈等全流程,與傳統大工業時代的重資產、專用設備和大批量生產模式不同,需要形成高效且具彈性的生產運營模式;
其三,企業要強化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要有能力針對不同市場持續推出差異化產品或服務。